不许中俄朝走近?李在明在去联合国之前放话神机策,千万不要让韩国难办,在朝核问题下,韩国外交该何去何从?
据观察者网报道,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前往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前,接受了 BBC 专访。
他在采访中做出的两个表态值得一提,一是呼吁美朝恢复核谈判,提议朝鲜冻结核武器生产;二是表示看到中俄朝走近,这让韩国“很难做”,打算通过加强与美日合作来应对。
很明显,李在明就是在间接喊话中俄,千万不要让韩国难办。
这看似是韩国在努力平衡半岛局势,既想缓解核危机,又想应对周边地缘政治变化,但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。
先瞧瞧朝核问题最新动态,就能理解韩国压力并非凭空而来。
9 月 21 日,朝鲜领导人金正恩明确表态,要在国家法律中明确朝韩为两个不同的独立国家,绝对不会同意。
他还强调,朝鲜向拥核国家转型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必然选择,朝鲜坚决拒绝为解除制裁谈判,只有美国放弃对无核化的执念,才考虑协商。
这和李在明 “冻结核生产” 的提议,完全是针锋相对。
更要紧的是,截至今年上半年,朝鲜已进行多次新型弹道导弹试射,射程一度覆盖韩国全境。
东北亚地区军事安全氛围,正在持续紧张。
面对朝鲜如此明确强硬的态度,韩国提出 “冻结核生产”,是真觉得有谈判空间,还是仅仅想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积极对话的姿态?
答案或许藏在韩国的地缘位置里。
神机策
韩国身处东北亚地缘博弈核心区域,北邻朝鲜,西接中国,东望日本。周边任何一个大国的风吹草动,都能直接影响其安全与发展。
9 月 3 日,中国举行抗战胜利 80 周年阅兵式,俄罗斯总统普京、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都受邀出席。
三国在仪式上的互动,被韩国媒体视为所谓 “地缘压力加剧” 的信号。
另外中俄在东北亚的军事演习频次也在逐年攀升,哪怕我们一再强调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例行性演习,韩国依旧认为这会压缩他们的战略空间。
所以韩国本能地想靠向美日,在它看来,这似乎是最 “安全” 的选择。但问题来了,这个选择真能解决问题吗?
其实韩国这种政策上的 “摇摆” 早有端倪。
冷战时期,韩国就依附美国寻求安全庇护,卢武铉政府推行 “阳光政策”,试图缓和对朝关系,近年来,又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。
韩国好像始终没能摆脱 “大国博弈棋子” 的尴尬处境。
李在明政府上台后,这种摇摆更突出。
他一方面呼吁美朝恢复核谈判,毕竟韩国经济高度依赖地区稳定,局势动荡将直接冲击出口。另一方面,面对中俄朝走近,他又赶忙表态加强与美日合作,甚至深化美日韩军事同盟。
7 月,美日韩在日本海举行联合军演,规模比去年扩大 30%。这种 “一边想对话,一边想结盟” 的策略,真能兼顾安全与发展吗?
现实给出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,加强与美日合作,并未给韩国带来预期的安全保障。
9 月初,美国移民机构在佐治亚州现代汽车工厂,逮捕了 475 名工人,其中约 300 人是韩国公民。即便后续大部分人获释,这一事件也暴露出美韩关系中 “不对等” 的一面。
韩国国内对 “依附美国” 的质疑声也在高涨,9月份民调显示,韩国民众对 “加强美韩同盟” 的支持率仅 41%,比 6 月下降 8 个百分点。
当 “盟友” 的行动都可能损害自身利益,韩国所谓的 “安全合作”,其实从一开始就存在隐患。
反观中俄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,一直坚定主张政治解决。
9 月 22 日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,维护半岛和平稳定符合各方共同利益,希望有关方正视问题症结。
俄罗斯也多次呼吁重启六方会谈,认为对话才是解决朝核问题的唯一途径。
韩国要是能放下对 “中俄朝走近” 的莫名担忧,主动参与地区多边合作,没准能为朝核问题解决开辟新路径。
比如中国提出的 “东北亚经济合作圈” 倡议,若韩国加入,就能借助中俄朝的能源资源与市场,弥补半导体、汽车产业面临的外部风险。
要知道,2024 年中国与朝鲜的能源贸易额同比增长不少,而韩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百分之八九十。这样的合作机遇,韩国真舍得错过?
说到底,韩国外交的核心矛盾,始终是 “安全诉求” 与 “发展需求” 的失衡。
李在明此次赴联合国前的言论,正是这种失衡的集中体现。
如果韩国继续在 “亲美” 与 “对话” 之间摇摆,忽视地区大国合作的重要性,不仅难以缓解朝核压力,还可能错失东北亚地缘格局调整中的发展机遇。
韩国只有以 “半岛稳定” 为核心,跳出 “非此即彼” 的外交思维,在中美俄朝之间寻求务实合作,才能真正走出当前困境神机策,甚至为朝核问题的解决贡献建设性力量。
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